北京教育“双减”: 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 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

北京教育“双减”: 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 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

  8月31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北京教育“双减”工作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了北京市“双减”工作推进情况和开展课后服务等内容,并解答了相关问题。

  

  1.北京市“双减”工作推进情况

  执法检查方面

  市级专班成员单位对培训机构开展周末联合执法检查,一方面针对媒体曝光等情况和线索进行实地检查和复查;另一方面,对无证培训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疫情防控措施不到位、违规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等问题,专班及时进行通报处理。

  各区陆续公布学科类培训机构白名单

  东城、丰台、房山、通州、昌平、大兴、怀柔、密云等区陆续公布第一批学科类培训机构白名单,同时对家长进行消费提醒提示。

  列入第一批白名单的机构是按照“1+1+3”(资金监管+办学许可证+《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引》、《校外培训机构行为规范》、《北京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标准(暂行)》)标准进行严格审核,具有合法合规的办学资质、符合办学标准的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

  各区将结合自身区域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后期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公布白名单。

  2.做好新学期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落实校园疫情防控措施

  严格落实师生员工返校要求,做好返京师生员工健康观察。开学前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卫生清洁,开窗通风。开学后,加强校园管理,做好师生员工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坚持健康监测。控制校内人员密度,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

  做好暂未返校师生员工的关爱帮助

  加强对未返校、返京学生的健康指导、学习支持和心理辅导。安排专人指导学生居家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答疑和心理健康辅导,让开学后居家不能返校的学生能够安心在线进行学习。

  3.切实推动校内教育教学减负提质

  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工作重点是推动日常教学回归课堂,回归“零起点”,回归教育规律和知识规律,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规范教学秩序方面

  义务教育学校按规定安排教学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各年级都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

  学校不得利用晨检、午检和自习课进行学科教学,不得利用寒暑假、周末、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

  义务教育学校严禁组织任何形式的分班考试,坚决不允许分重点班、实验班。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

  落实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和基本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推进双师课堂和融合课堂建设,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

  科学做好幼小、小初衔接,引导教师遵循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方面

  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做到班级、年级作业公开,总量控制。

  作业坚持全批全改,及时反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调整改进课堂教学工作。

  不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不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加强作业设计指导,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和针对性。

  考试评价方面

  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式,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

  4.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质量和吸引力

  自2018年起,北京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启动课后服务,着力帮助家长解决放学后接管学生的困难,受到广泛肯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全面落实中央“双减”文件精神,我们研究形成了北京市升级版义务教育课后服务。

  我们的总体考虑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回应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统筹课内课外两个时段(三点半之前和三点半之后)、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校内课后服务资源和校外课后服务资源),丰富校内课后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主要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面向人人」,指的是课后服务的对象是校内全体学生,课后服务各类育人活动是面向所有学生全面平等开放。

  第二个关键词是「整体设计」,是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好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活动。

  第三个关键词是「提高质量」,就是要坚持五育并举,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强投入和保障,切实增强学校课后服务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四个关键词是「突出重点」,是指学校要统筹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后育人活动,尤其要做好课业答疑、辅导、巩固和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回归校园。

  主要工作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全覆盖开展课后服务

  新学期课后服务要做到三个层面的全覆盖:

  第一是实施范围全覆盖。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民办学校都要开展好课后服务。

  第二是时间全覆盖。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都要开展课后服务。

  第三是服务对象全覆盖。课后服务要面向所有学生提供,学校向全体学生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自愿选择,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

  保证课后服务时间

  学校每天课后服务至少开展2小时。对个别确有需求的学生,学校可在和家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适当延长课后服务时间。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

  学校要主动做好家校沟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课后服务内容,结合办学特色,统筹开展课业辅导、体育锻炼、综合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课后育人活动。

  在做好课业答疑、辅导方面,课后服务的答疑、辅导要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在组织开展体育锻炼方面,要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学生当天没有体育课的,要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安排参加体育锻炼。

  在组织开展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方面,要包括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学科讲座、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兴趣小组等活动。

  新学期临近,家长和同学们有很多的期待,尤其是面对新学期的新变化如何适应,如何在变化中实现新的成长进步,这不但是家长和同学们的期待,更是学校、老师和我们的努力方向。

  我们特别希望家长、老师、同学们能够意识到这种变化,主动加强沟通,在更多沟通和讨论中找到服务于孩子成长的最优内容和最佳方式,优化教育教学和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包括备上课、听讲、作业、考试、课后服务、家庭教育等。

  相信通过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一定能共同推动“双减”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地见效,共同服务孩子的健康成长。

  问题1:很多家长都希望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加强对学生课业辅导和答疑,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和要求?

  李奕:

  在这次升级版的课后服务的整体安排中,我们提出要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这个时间段里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拓展学习空间。

  这个基础上增加体育运动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类活动。整体安排上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双减”文件的要求,我们这方面是同时部署的。

  针对课业辅导,其实这也是“双减”后很多家长最朴素的需求和真实心态。我们在课后服务的设计当中加以认真考虑,并且以此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吸引力。质量和吸引力何来?就是来自于家长和同学们的期盼和个性成长的需求。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所以我们工作中要求各个学校、各个区县在开展课后三点半服务的整体部署前要做好充分调研,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然后再去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课后服务的供给内容。

  最近我们特别关注开学前这一周,很多区和学校甚至用问卷方式了解家长的需求,我们感觉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只有真实了解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需求,课后服务才能更有针对性。

  当然,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也关注“五育并举”和素质类课程整体拓展。刚才特别提到关于体育课体育锻炼的安排以及其他课程的安排。辅导当中我们特别关注对作业要求相匹配。

  比如说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留的作业,总体上希望在校内高质量完成,其中课后服务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段,所以针对作业的辅导还会作重点安排和处理,力争在课后辅导当中,能够把作业高质量完成,减少学生负担。

  问题2:课后服务丰富了、时间加长了,对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需求,老师够吗,如何保证老师服务的质量?

  李奕:

  这也是这次总体部署中考虑最多的问题,课后服务普遍时间加长,肯定带来两个问题。

  首先是教师的工作量和整体统筹问题。这方面指导区县和学校做好分类、分时、分内容的整体教育教学安排和课后服务的统筹。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要纳入学校整体管理和统筹中,而不是单独存在的一段工作。采用适当的岗位和角色的交叉,重新整编,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此来解决。这个过程中老师肯定要更辛苦一些,毕竟要增加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另一个角度讲,在教学各个环节上也能够更加完整,课后辅导、作业答疑、指导时间也能够有所保证。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除了整体人员的统筹外我们关注到校际间的差异和需求,我们要求“三个全覆盖”,所有学校都开展课后三点半服务后,校际的差异和需求怎么处理。

  中央和市级文件中都提到组织优秀教师到本区域内优质资源不足或者有需求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为了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特别通过教师交流轮岗的形式来补充课后三点半服务教师资源不足,提升各项服务质量。

  在交流和轮岗中坚持在集团内和学区内,按岗、按需求确定较长周期的跨校服务和流动,把老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属性和服务流转出来,让更多孩子有实际获得,也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和校际间的协同。

  可能有的家长或者有的同学也会关注到,老师在这样的学区和集团内的跨校服务,会不会因为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学校而缺乏归属感?

  实际在北京通过这些年的集团和学区改革,老师和校长们早已经把自己置身一个更大的教育供给体中,北京的学区集团制的改造在各区基本做到全覆盖。在集团供给和学区供给中,无论哪个学校的校长、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老师,都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热爱聚焦于服务对象,聚焦于孩子身上。

  当然在学区和集团当中,老师的工作生活空间、绩效考核、工资待遇以及他的教研科研也得到了良好保障,他不用大区域大范围的去跑。这个过程中也是我们当前对师德师风、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引导方向。

  教师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直接守护者,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教师这一块主要用这样的方式加强课后服务人力资源、教师资源的保障力度。

  问题3:校外的资源可以进入学校课后服务中吗?

  李奕:

  按照中央和市级文件都特别提出,在进一步转型升级过程中拓宽视野、统筹资源,符合条件的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都可以参与到课后三点半的服务,与公办老师一道立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携手提升教育供给和服务质量,构建形式多样、来源多元的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

  这里我们特别想提一句,对于广大家长特别是爸爸妈妈来讲,没有哪个地方比把孩子放在学校更放心的了。在学校里有熟悉他的老师,有安全的环境,也有更多的同伴和伙伴。所以希望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好,供需匹配好,做好高质量、有吸引力的课后三点半服务。当然服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

  问题4:新学期学生的作业、考试都会减少,很多家长担心,这会不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李奕:

  广大家长甚至有一部分老师也有这种疑问,减下去了,练习量变少了,质量就下降了?我想需要做几点关注,共同努力,做好“双减”任务的落实。

  这次“双减”当中,作业和考试数量的减少,并不是简单按比例的机械减少。在减少过程中,我们减少的是机械重复、惩罚性的、低效率的作业和考试。是通过“减”来优化作业和考试的质量和结构,不是靠量取胜,而是靠指向性和针对性取胜。

  虽然作业和考试的量在减,减掉的是低端产能、简单重复。留下来是更高效、更有针对性、更具有诊断性的作业和考试。我们要求在这方面,老师在对作业的研究、对考试命题的研究要纳入到教研体系中,并且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精细化进行系列部署。

  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教育教学质量更聚焦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上,而不简单是对于做题或者某个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和熟练度的训练。这是面向未来社会我们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奠定好的共同基础,也就是思维品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管是作业训练还是日常考试,乃至中高考都向这个方向做这样的变化,也是去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评价考试改革的文件当中特别提到的方向和要求,所以整体上应该是提高质量的。

  另外请大家关注,这次“双减”文件中特别提到作业是有功能的,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这一点上给广大老师带来了不小挑战。

  老师在判作业的时候,要求作业必须全批全改,老师判作业的时候不再只是判对错,检查学生是不是做了作业,而是要看出作业背后反映的这个孩子的思维特点和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包括错题的状态,能够找到学生学习当中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求作业纳入到教研体系,是在这方面要设计出一个很好的作业载体,它是具有诊断功能、具有学情分析功能的。请家长特别关注,如果你关注孩子的作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要看到对作业的处理方式。虽然量在减少,但是诊断、巩固和学情分析功能在增加。

  这里我们也特别强调,这次中央和市级文件中都提到分层分类作业的布置,要求学校做好这方面的教研组、年级组的统筹协调工作。比如,基础性作业要留的少而精,有针对性;分层次的作业要留准,针对不同学情的孩子怎么确定分层次的不同训练;弹性作业要留的合理,弹性既有时间上的弹性也有内容上的弹性;个性化的作业要考虑的周全、考虑到必要性。这方面给各区和学校部署的时候都有相应工作要求。

  请广大家长们特别关注,作业和考试在“双减”工作中整体的部署和调整,并非不留、不考,而在于有效诊断、有效巩固,因此我们期待未来的方向,质量一定是提升的。